1957年9月,原本在南京军事学院当教授部副主任的开国中将孙继先,被调去志愿军第20兵团当副司令员。
那时候还在朝鲜的志愿军队伍,主要有第9兵团和第20兵团这两支部队,下面管着第1、第16、第21、第23、第54一共五个野战军。由孙继先当副司令员的第20兵团,当时驻守在志愿军的西海岸指挥部那边。
朝鲜停战后,志愿军的主要任务一共就两样:
首先,要接着把备战工作做扎实,认真抓好军队和政治方面的训练,严格守住朝鲜停战协定,不管什么时候都得准备好应对敌人可能搞的突然袭击;其次,要全力帮着朝鲜老百姓在战争留下的废墟上重新建好家园。
孙继先到了朝鲜后,很快就一头扎进工作里。一转眼到了1958年元旦,这是孙继先将军第一次在朝鲜过新年。就在元旦前一天,他带着机关的同事们去基层,跟战士们唠唠家常,还特意祝大家新的一年能有更大的进步。
孙继先当副司令员那会儿,要管的事儿可不少,经常得忙到半夜才能歇。有回他大半夜还在办公室处理工作,桌上的电话“叮铃”一声突然响了起来。
“孙继先同志,赶紧到志愿军司令部来一趟,有个重要任务要交给你。”杨勇将军神情严肃地说。
孙继先还没来得及开口问,杨勇就把电话挂了。
孙继先刚挂了电话,马上让警卫员赶紧备了辆吉普车,连夜就往志愿军司令部赶。在庐山那阵子,他心里一直犯嘀咕:到底是啥紧要任务,非得大半夜把自己叫去司令部不可?
到了志愿军司令部,杨勇一见到孙继先就紧紧攥住他的手说:“中央刚发来消息,让你赶紧回国内。你把手头的工作收拾一下,专列都给你备好了。”
听了杨勇将军这话,孙继先有点摸不着头脑:“我这不刚到朝鲜吗?咋突然就让我回国了?”
我也说不上具体咋回事儿,反正这是中央直接下的命令,让你马上回国内。你别在这儿瞎猜了,等你回去不就啥都清楚了?杨勇说。
孙继先作为咱们军队里的老战士,上级咋安排他就咋做。跟杨勇将军道了别,他就坐上回国的专列出发了。火车跑了好几天,总算到了北京前门火车站。孙继先从车上下来,没急着回自己家,反倒是按照上头给的指示,直接去见肖华将军了。
肖华一见到孙继先,就关切地问:“你这一路跑下来够累的,受累了。把你调回国内心里有没有啥意见啊?”
我没意见!就是有点犯嘀咕,组织把我调回国,到底是有啥急事儿需要我做不?
中央那边打算安排你去负责搞导弹的事。
导弹呀?
说白了,就是安排你去负责建个导弹试验靶场。
孙继先想了会儿,开口说:“我完全没料到会摊上这事儿,让我搞这种高尖端的科技活、这么要紧的事儿,我实在是啥都不懂。你也知道,要是上战场打仗,我肯定冲在前头,但这种活,我真干不了。”
肖华听完直接说:“上头觉得你有本事担这事儿,才把你从朝鲜调回来的。别犯怵,聂帅等下还得找你说说话呢。”
孙继先的老领导是聂帅,所以他一点不发怵,自己主动去见了老首长。聂帅知道孙继先为啥来之后,把中央的安排和决定都告诉了他,还特意嘱咐他说:
这和当年两万五千里长征不一样,也不是强渡大渡河那档子事儿!这是顶尖的科学领域!得花大力气才能拿下的难关。咱们现在就是要走科技发展的长征路,去翻尖端科学的雪山,跨新时代的大渡河!这可是关系军队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儿,面对这个重要任务,对咱们来说是场新的考验,我肯定你能把任务完成好!
孙继先打仗那是出了名的猛,打战那会儿上级派啥任务他都没怕过。可今儿跟老首长聂帅聊完天,他才真正明白这回任务有多关键。自己翻来覆去想了好一阵,又跑去找肖华将军,把心里头的顾虑都倒了出来。肖华听完就说:“别怕,中央信得过你。放开手去干,边做边学,别给自己压担子……”
孙继先听罢,轻轻点了下头:“既然首长们都信得过我,我再推三阻四就不合适了。”
就这么着,孙继先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连丁点转圜的机会都没捞着,直接就迈上了科技强军的新路子!
既然是大型综合的导弹试验场,总得有个正儿八经的名字。按苏联专家的说法,这地儿该叫“导弹靶场”。那国家最后是咋给它定名字的呢?
1958年3月27日,中央军委下了道命令,把之前的靶场筹备处——也就是“炮兵营房工程建筑部”,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对外用0029部队作为代号。没过几天,国防部又正式同意,这个靶场机构对内就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训练基地”。
孙继先刚上任时,头一件要解决的事就是把组织班子搭起来,所需人手先从志愿军第20兵团调。可调人时出了个麻烦情况:解放军第20兵团是专门搞各类导弹发射试验的,属于尖端技术机密单位,对干部和技术人员的政治审查卡得特别严,文化水平也要求不低!
解放军第20兵团的底子是志愿军第20兵团的机关班子。可兵团机关就几百号人,里面几乎找不出几个懂技术的。更麻烦的是,按照苏联专家给的方案,光相关专业的工程师就需要两千多号人。孙继先碰到这情况也没辙,只能找肖华将军帮忙。
肖华听孙继先说完来意,乐了:“要两千多号人?把我手里全军的工程师都调给你,也不够数啊。”后来孙继先为这事没少往军委秘书长黄克诚那儿跑,又是汇报又是请示,还提了选拔和调配干部的具体办法。
没过多久,总干部部牵头开了第20兵团组建的工作会,会上明确第20兵团各试验部的干部,分别由炮兵、空军、海军负责调配,几个军种都挺支持这事。各大军区和军兵种也都顾全大局,为了组建导弹试验部队,把最出色的干部都调派给第20兵团了。
很多年后,孙继先回忆时说:当初搞第20兵团建设,最难的是啥?就是没人,特别是有文化的人才。那会儿我就像个"光杆司令",身边连政委都没有,副司令也缺,完全摸不着门道。为了找人手,我往总政治部跑断了腿,不停地递申请要人。先是把政委要来了,后来又陆续要到了副司令和各个试验部的部长。
孙继先1958年从朝鲜调回北京后,就一直在北京工作。由于他负责的是国防尖端技术领域,工作性质比较特殊,所以党中央领导经常找他谈话。
195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孙继先被邀请去中南海参加舞会。音乐刚响起来,有个秘书走到孙继先跟前,小声说:“孙司令,主席想见见你。”孙继先听了这话,先是有点发愣,接着心里涌上一股暖流。他挺高兴地跟着秘书离开舞厅,往毛主席住的地方去了。
孙继先见到毛主席后,规规矩矩行了个标准的军礼。面对这位大家都崇敬的领导人,他心里又高兴又紧张,连动作都有点放不开。毛主席见状,赶紧叫孙继先坐在自己旁边,很随意地和他聊起了家里长短,还关心地问他平时工作咋样、生活过得好不好。
跟毛主席聊天那会儿,孙继先让毛主席的风趣逗得挺放松,原本心里的紧张劲儿慢慢没了。毛主席笑着问起第20基地建得怎么样了,还有苏联专家来之后的情况。孙继先回答得又简短又清楚,毛主席叼着烟,一直认真听,没插一句话。
孙继先汇报完,毛主席弹了弹烟灰,笑着开口:“咱们孙司令员,军衔是不是比苏联所有专家的都高呀?”
孙继先听完,点头应道:“没错,现在苏联专家里军衔最高的是上校。”
毛主席了解完情况,接着问:“你跟着苏联专家学,都学了啥不?”
孙继先回应:“学了点东西。”
孙继先说完后,毛主席来了劲头,又聊了好多跟苏联专家学习的事儿。孙继先专注听着毛主席讲:“咱们得有自己的导弹和原子弹。原子弹就那么个大家伙,没这东西,别人都不把咱当回事儿。”
具体技术上的事儿,毛主席没多打听,反倒一直跟孙继先念叨:“既然咱们把苏联专家请来了,就得好好抓住这个机会。人家科技比咱们强,咱们得放下身段当学生,跟苏联老大哥好好学。最要紧的是,学来的东西得赶紧消化,争取能触类旁通……”
毛主席觉得,咱们不能总依赖拐棍走路,得把真本事学牢靠。等哪天不用拐棍了,自己也能走得稳当。
怕耽误毛主席休息和工作,孙继先跟毛主席聊了会儿天,就不舍地从丰泽园离开了。回家路上,他一遍遍地回想毛主席刚才那些有深意的话,越想越坚定——得好好守着自己的岗位,可不能辜负党中央对自己的信任。
第20训练基地刚成立那几年,机构归属和各层级主管领导的变动挺频繁。具体来说,新中国导弹事业起步阶段,是在国防部统筹下,由国防部长彭德怀、军委秘书长黄克诚,通过国防部五部部长万毅,一级级往下推进落实的。
不过从1959年往后,主要就由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还有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罗瑞卿来牵头负责了。但话说回来,建导弹训练基地和核试验基地可是得动用全国力量的大工程,真正总抓这个事儿的还是周总理,这一点孙继先感受特别深。
最开始万毅当国防部五部部长那会儿,孙继先找他提过组建第20训练基地的事儿,还交了不少报告。万毅听完,板着脸说:“老孙,你不就是想要人、要钱、要设备嘛?可别找我这个部长,我说了不算,上哪儿给你弄这些东西去?想要人,你找肖华去,要钱的话……”
万毅晃了晃脑袋,开口道:“就算找黄克诚秘书长,估计也不顶用!”
后来孙继先和罗瑞卿的工作联系更直接了,他常常直接找罗瑞卿说基地的事儿,罗瑞卿对20基地的各项事务都挺支持。可一提到钱的问题,罗瑞卿赶紧摆了摆手:“孙司令,我这儿实在没招儿。要不这样,我陪你去见周总理?”
孙继先曾感叹着说:“第20基地刚开始建的时候,周总理亲自给批了五亿,还是一次性就拨了五个亿!搁那会儿,这数儿可真是大得没法想象啊……”
要是看看第20训练基地这些年的发展,周总理的关怀那真是处处都能感觉到。
工程动工后,周总理经常给孙继先通电话,大半夜也打过,还总叫他去中南海说说工程的最新情况。孙继先平时做事特别认真细致,其实周总理对第20基地的工程进度心里特别清楚,陈士榘和施工部队那边早给他讲了不少细节,但第20基地是实际用方,他们的想法总理还是得好好听。
为了让孙继先工作更顺当,周总理特意给他开了两个方便:头一个,专门拨了架飞机供他用;另一个,还让中央警卫团给孙继先配了辆能直接开进中南海的专车。
孙继先一想起周总理当年对自己的支持,心里头就特别感激。
周总理处理事情特别细致,只要是他管的事儿,必定全程跟进到底。孙继先也借着参加舞会的机会,把基地建设里那些急着要解决的麻烦,原原本本讲给周总理听。周总理每次都特别支持,要么就直接给个明确说法。
1959年秋天,孙继先在北京开军委扩大会议那会儿,住在前门饭店。开大型报告会的地方就在马路西边的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孙继先挺喜欢这座有时代感的建筑,大小合适,集会和娱乐的功能都挺全乎。他心里就想:咱们基地要是也能建这么个俱乐部该多棒啊!
听说北京人民大会堂建好后还剩了好多材料,孙继先就跑去找周总理,跟他说:“总理,咱们基地有百来个苏联专家,他们一直待在戈壁滩,工作生活条件都挺苦的。我琢磨着在基地建个礼堂,让他们有点娱乐活动,也能给咱们官兵的业余生活添点乐子……”
周总理听完就同意了他的主意,孙继先接着说:“我听说人民大会堂建好后还剩不少材料,能让我拉走吗?”
这事儿我还不太清楚,等我了解清楚了,再给你回复吧。
周总理了解清楚情况后,确认孙继先说的事儿是真的,就应了他的请求。之后孙继先就把那些材料运到了戈壁滩。60年代初,额济纳旗的戈壁滩上建起一座特别气派的大礼堂。大家都骄傲地管它叫第20基地的“人民大会堂”,后来“东风基地”这个代号叫开了,“人民大会堂”也就跟着换了名,改叫更响亮的“东风礼堂”。
后来,孙继先多次感慨地说:“第20基地能建起来,周总理可没少花心思。要不是总理一直亲自操心,咱们东风礼堂根本盖不起来!”
国汇策略-最可靠的股票配资-炒股加杠杆平台-中国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