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茜 隋雪 通讯员 王晨 高干 金陆燕 农凤连
9月26日,当许多人开始规划国庆假期时,来自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剂师郑轶,却静静躺在杭州市定点造血干细胞采集病房里。
经过5个小时的采集,郑轶顺利捐献21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浙江省第1270例、杭州市第400例、上城区第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她捐献的“生命种子”被第一时间送往患者所在医院,为另一个生命带去希望。
受访者供图
这是郑轶十年前许下的承诺,如今到了兑现的时刻。
十年等待,一朝匹配
2015年,郑轶在单位组织的一次献血活动中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当时没想太多,只是觉得能够帮助别人是一件好事。”郑轶回忆道,那时的她刚步入而立之年,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医护人员。登记过后,日子恢复了平静。工作、家庭、孩子,郑轶的生活被这些日常填满,仿佛那个承诺已被时间封存。
展开剩余77%受访者供图
直到2025年8月,一个来自上城区红十字会的电话打破了平静。“工作人员告诉我,我和一名患者初配成功,问我还愿不愿意捐献。”郑轶没有丝毫犹豫,“我愿意,这是我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初衷。”接下来的高分辨配型和健康体检,郑轶都顺利通过。捐献日期定在9月26日——距离国庆黄金周只有几天时间。这意味着她将无法像往年一样陪伴家人度过假期。
“什么事都能节后再说,但这事不行!”郑轶表示,“生命之约不能等待,患者的治疗时机是不能推迟的。”
上城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表示,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时机需要根据患者的治疗进度来决定,不能随意更改。“郑轶的理解和配合让我们非常感动,她真正把患者的生命放在首位。”卫健局和街道相关部门也为郑轶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协调解决了捐献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让她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完成这次生命接力。
从2015年到2025年,整整十年时间,郑轶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那份帮助他人的初心从未改变。“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愿意捐献,其实答案很简单——我是一名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郑轶平静地说,“虽然我不知道对方是谁,但我知道TA正在经历病痛折磨,需要我的帮助。”郑轶表示,能够配型成功是一种缘分。“非亲缘人群间HLA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几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受访者供图
单位传承,家庭支持
郑轶并不是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3年,该中心的余医生已经成功捐献过造血干细胞,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听说我们单位之前已经有同事捐献过,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心。”郑轶表示,“这说明我们单位的医护人员不仅有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更有无私奉献的爱心传承。”
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得知郑轶配型成功的消息后,给予了全力支持。“我们立即协调排班,为郑轶安排了15天的休假时间,让她能够安心完成捐献和后续休息。”中心领导表示,“这是爱的接力,我们为有郑轶这样的员工感到骄傲。”同事们纷纷为郑轶点赞和支持。
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对于一位已婚女性而言。郑轶的爱人是一名警察,工作繁忙且责任重大,但得知妻子的决定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持。
“我爱人虽然是警察,但内心很柔软。他了解捐献的意义,也知道这对于患者意味着什么。”郑轶欣慰地说,“他只是叮嘱我要注意身体,养好精神。”最让郑轶感到愧疚的是无法在国庆假期陪伴女儿。“原本答应带孩子去北京看升旗仪式,现在不得不爽约了。”郑轶坦言,“但是当我告诉孩子,妈妈要去帮助一个生病的人,她虽然失望,但还是理解了。”郑轶的女儿今年14岁,是一名初中生。在得知妈妈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后,为母亲加油道:“妈妈是我心中的英雄”。
郑轶三口幸福之家/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郑轶成为了杭州市第4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
“从第1例到第400例,我们走了整整二十多年。”杭州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负责人感慨道,“每一位捐献者都是英雄,他们用无私的爱延续了他人的生命。”该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国现有数百万血液病患者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仅白血病患者每年就新增4万余人。这些患者主要依靠造血干细胞移植来重获新生。
“很多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还存在误解和恐惧。”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表示,“实际上,现在的捐献技术非常安全,对捐献者健康没有影响。我们希望有更多像郑轶这样的爱心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
发布于:浙江省国汇策略-最可靠的股票配资-炒股加杠杆平台-中国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